曾估值208亿的《中国好声音》之父,又要IPO了
来源:东四十条资本
四年前200亿估值的曾估值亿之父文娱赛道扛把子,能否收获一个圆满的国好结局?
文 | 陶辉东
来源 | 东十条资本
《中国好声音》之父灿星又双叒要上市了。
2022年5月13日,声音星空华文控股有限公司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曾估值亿之父星空华文为灿星文化等公司在2021年8月重组成立,国好曾于2021年11月首次递表港交所,声音招股书因过期失效。曾估值亿之父
灿星文化在2012年因制作《中国好声音》而大火之后,国好过去十余年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冲击“综艺第一股”了。声音早在2014年,曾估值亿之父灿星文化随母公司星空传媒赴港上市未果。国好2018年、声音2020年灿星又先后两次申请创业板上市,曾估值亿之父但在2021年2月被深交所否决。国好A股IPO梦断之后,声音灿星文化重组为星空华文,转战港股上市。
灿星当年是炙手可热的明星独角兽,由华人文化一手攒局,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腾讯、阿里巴巴,以及众多PE机构参与投资。仅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灿星就融资18.5亿元,其中还不包括灿星的创始股东转让老股套现的2.15亿元。在2018年的融资中,灿星的估值已经高达170亿元。该年的老股转让中,灿星的估值更是高达208亿元。
而在IPO拖延数年无果之后,灿星的业绩却划出了一道抛物线。收入下滑、连年亏损,再叠加当前的二级市场低迷的行情,星空华文此次港股IPO颇有赶鸭子上架之感,前途难言乐观。四年前200亿估值的文娱赛道扛把子,能否收获一个圆满的结局?
收入直线坠落
大多数人都是从《中国好声音》开始知道灿星的。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在浙江卫视播出后,立刻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综艺。
但十年过去了,《中国好声音》热度早已不复当年,这从节目收入上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出来。2015年《中国好声音》能吸金11.4亿元,而到第十季《中国好声音2021》播出,已经只能带来2.5亿元收入。
《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历年节目贡献收入
尴尬的是,在2021年《中国好声音》依然是灿星文化最赚钱的综艺节目。
综艺节目IP运营及授权获得的收入明细
这些年灿星虽然制作了《蒙面唱将猜猜猜》、《蒙面舞王》、《追光吧!哥哥》、《这!就是街舞》、《中国新歌曲》等众多新节目,但无一能挑大梁。从十年前《中国好声音》的爆红,到如今的落寞,灿星可以说是完美诠释了何为出道即巅峰。
此次申请上市的主体星空华文是由灿星文化、星空华文传媒等公司重组而来,目前旗下包括从事综艺节目制作的灿星文化,从事音乐IP运营及艺人经纪的梦响强音,负责电影IP库运营的星空华文传媒等。其中,灿星文化贡献了大部分收入。2021年,星空华文78%的收入来自综艺节目IP运营及授权。
这导致星空华文的业绩也是一路下滑。从2019年到2021年,星空华文收入从18.1亿元滑落至11.3亿元,下滑37.6%;年度盈利则从盈利3.8亿元变成亏损3.5亿元。2020年、2021年星空华文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在2016年的巅峰期,灿星收入高达27.06亿元。短短六年不到,灿星的收入规模已经腰斩。
20亿商誉包袱
在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播出后,灿星文化总裁田明与华人文化等共同创立了梦响强音,从事音乐IP运营及艺人经纪。2016年3月,灿星文化以20.8亿元的高价收购了梦响强音的全部股权,带来了19.7亿元的商誉。
这一问题,后来成了灿星文化A股IPO的拦路虎。2021年深交所否决灿星文化的IPO申请,第一条理由是灿星文化的股权结构复杂,认定实际控制人的依据不够充分;其次就是灿星文化收购梦响强音的商誉减值调整,未反映相关期间的实际财务状况。
2018年灿星文化首次递交A股创业板招股书的时候,认为“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2月31日,根据中国适用的会计准则,毋须进行减值”。而在IPO审理过程中,因为深交所出具的反馈意见,灿星文化灿星文化在2020年4月就于2016年12月31日的梦响强音商誉追溯确认减值亏损约3.5亿元。灿星文化的这一处理最终没有被深交所上市委认可。
此次申请港股上市,对于收购梦响强音产生的商誉,星空华文2020年确认减值亏损人民币3.9亿,2021年确认减值亏损3.8亿元。这是导致星空华文连续两年亏损的直接原因。截至2021年底,梦响强音的商誉仍有12.2亿元。
梦响强音的业务是音乐IP运营及艺人经纪。招股书显示,2021年星空华文音乐IP运营及授权业务产生收入1.2亿元。
在艺人经纪方面,截至2021年底,梦响强音签约艺人157名,绝大大部分是参加过《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的选手:陈冰是《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全国八强,希林娜依·高是《中国新歌声》第二季那英组亚军,黄霄云是《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汪峰组四强,蒋敦豪是《中国新歌声》第一季总冠军。
不过,梦响强音的150多名签约艺人,去年只为星空华文带来了不到5000万元的艺人经纪收入。艺人经纪业务被列入“其他IP相关业务”,2021年星空华文其他IP相关业务收入仅4250万元。相比之下,隔壁的乐华娱乐拥有王一博、范丞丞、孟美岐等58名签约艺人,2021年产生艺人管理业务收入达11.7亿元。娱乐圈的“头部效应”可见一斑。
田明曾对梦响强音寄予厚望。2014年A股上市公司浙富控股投资梦响强音,给出20亿元的估值。当时面对估值过高的质疑,田明接受采访表示:“如果看去年的净利润,0.5亿,那是高估的,但如果看明年的数据2.2亿,就只有10倍,低估了。从我本人来看,目前任何估值跟梦响强音合作,都是低估了。”对于梦响强音的未来,田明展望道:“我们最看好的是未来音乐内容和互联网的对接,我们希望把梦响强音变成一个平台型的公司。”
没想到,梦响强音20亿元的巨额商誉,日后成为压在星空华文身上的沉重包袱。
综艺代工商
梦响强音没落的背后,是整个灿星综艺IP模式的没落。田明曾表示灿星要做成“互联网娱乐内容整合的平台公司”。在招股书中,星空华文强调自己是“中国文娱相关IP行业的市场领导者”,拥有“庞大而忠诚的观众群,深受我们热门IP吸引”。
但从收入来看,灿星直到现在干的依然是一门“体力活”。灿星的主要收入是来自其制作的综艺节目的广告收入分成,或是直接向合作方收取委托制作的佣金,做一档节目赚一档节目的钱。因此,灿星的收入直接受限于灿星的“产能”。
并且这活的盈利空间并不大,2021年星空华文综艺节目IP运营及授权业务的毛利率只有15.3%,这还要多亏了《这!就是街舞2021》的成功,《中国好声音2021》的毛利率只有2.2%,基本不盈利。
很多年前文娱赛道还大热的时候,一位投资人曾向投中网吐槽道,真正能称之为“IP”的内容是极少的,而综艺在他看来就不具备成为“IP”的潜力,因为综艺节目是没有所谓脑残粉的。像漫威那样无限拍超级英雄片就能坐地吸金,那才叫“IP”。这一判断目前来看对灿星相当适用。灿星现在并没有显示出有开发IP躺赚的能力。
早在2014年,灿星就在谋划上市,当时田明甚至计划让梦响强音也独立上市。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灿星、梦响强音都到了各路投资者的追捧,在一级市场上融资20多亿元。
如今时过境迁,几年蹉跎下来灿星已经错过了自己最好的年华,此时登陆港股,还能兑现四年前的200亿估值吗?
(责任编辑:综合)
-
爱奇艺高管解读财报:自制内容已成为爆款主力军之一 未来可能有持续的衍生收入
相关新闻: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2日晚间消息,爱奇艺Nasdaq:IQ)今日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爱奇艺第三季度总营收为75亿元约合11亿美元),同比下滑2%。 ...[详细]
-
据媒体报道,事发时特朗普和他的家人并不在场,庄园内的一名特勤局人员打电话给他的儿子埃里克告知了这一情况。埃里克·特朗普:超过30名联邦调查局特工突袭了海湖庄园,他们)事先根本没有通知我们,而是直接穿过 ...[详细]
-
记者李鑫智长沙报道黄金作为优质的避险保值工具,俄乌冲突爆发后,黄金价格一度飙升。伦敦现货黄金在3月8日、4月18日达到2070美元/盎司、1998美元/盎司的阶段高点后,却开启了“跌跌不休”之路,截至 ...[详细]
-
又一地,9大举措稳楼市!“认贷不认房”、人才公积金贷款最高120万、支持企业团购…
近期,江苏省市住建局出台九条稳楼市措施,其中提到,加强改善型住房商业贷款支持,对拥有一套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贷款购房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另外,提高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人才购房最高 ...[详细]
-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9月1日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航天员刘洋成功出舱。目前,两名出舱航天员已完成安装脚限位器 ...[详细]
-
【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央行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再贷 ...[详细]
-
转自:东方网视觉中国 图8月10日下午6时,00960.HK)召开电话沟通会,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吴亚军、副主席兼执行董事邵明晓、执行董事兼CEO陈序平、执行董事兼CFO赵轶参会。8月10日,龙湖集团 ...[详细]
-
德国联邦财政部长林德纳当地时间10日表示,德国将通过税收减免政策为中产阶级提供通胀补偿,减税额度将超过100亿欧元。据林德纳介绍,如果这一名为“通货膨胀补偿法”的方案获批通过,共有大约4800万人将从 ...[详细]
-
重磅回应!沪深交易所: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申请,严把市场准入关
11月21日,沪深交易所就个别自媒体报道了部分拟上市公司其业务和收入涉及核酸检测等相关话题回答记者问。沪深交易所均表示,已经注意到有关报道,并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上交所表示 ...[详细]
-
随着医美行业的日渐红火,许多贷款公司纷纷向消费者伸出“橄榄枝”,拓展金融业务。然而,“美容贷”“医美贷”的背后可能潜藏陷阱。在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期间,上海黄浦警方通过缜密侦查破获了一起内外勾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