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41城:杭州城市吸引力最大,上海是就业第一选择
从城市吸引力指数得分看,长角城杭杭州、州城最上海、市吸上海南京位列前三。引力业第浙江的选择城市在城市吸引力方面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宁波、长角城杭嘉兴、州城最温州、市吸上海绍兴均进入城市吸引力指数前十名。引力业第
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实质合作的选择3.0阶段,区域协同指数有何进展?长角城杭
11月7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下称“报告”)显示,2021年,州城最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7.6万亿元,市吸上海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引力业第24.1%,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选择贡献达到24.2%。长三角地区人均GDP达到11.74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1.45倍。
这份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发布的报告,今年新推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指数,围绕人的流动、产业创新、设施联通、民生服务、生态共保五大维度对41个城市做出观察、分析。
“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考的原点是,经济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都市圈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国现在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有24个,长三角有8个。从2018年长三角有6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到现在有8个,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杭州综合吸引力最强
报告显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宁波、无锡等七大核心城市是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聚了长三角36%的人口和51%的GDP。从2020年到2021年的增量看,7座城市集聚了长三角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
长三角地区在人口增长方面仍具有优势,一年时间内继续新增百万余人口。其中,浙江的城市表现尤为亮眼,为长三角贡献了66%的人口增量;杭州在人口和人才两方面均保持领先地位。2020年至2021年间,长三角常住人口新增约126.3万人;其中,浙江省新增人口达83.2万人。杭州、南京、合肥、宁波、苏州等核心城市仍然是区域人口增长的主力;其中,杭州以27万的常住人口增量稳居榜首。
作为城市综合吸引力的表现,常住人口的增长折射出城市对所有人群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反映了城市对高素质人群的吸引力。从城市吸引力指数得分看,杭州、上海、南京位列前三;杭州成为长三角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南京人口增量超越苏州。总体看,浙江的城市在城市吸引力方面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宁波、嘉兴、温州、绍兴等城市均进入城市吸引力指数前十名。
在就业方面,上海作为一线城市仍然是长三角人才就业生活的第一选择。杭州、苏州、合肥等“新一线城市”的得分提升则最为明显,居2021年人才就业首选度提升前三位。
供应链向核心城市集聚
根据报告,2021年,长三角产业融合分指数上升至222.49点,同比增长5.67%;2012年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2%。其中,创新产出维度达到362.27点,同比增长13.7%,是拉动产业融合分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R 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4%)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北京(6.53%)、上海(4.21%)、天津(3.66%)、广东(3.22%)、江苏(2.95%)和浙江(2.94%),6个中长三角就有3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首席研究员、规划研究室主任马璇在解读报告时说,城市的创新引领力以及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规律,反映城市创新带动水平的影响力。
从创新引领方面来说,上海、宁波、南京、杭州四个城市依然是科技创新从0到1突破的主战场,凝聚了90%以上的大科学设施。江苏省城市相对均衡,四个城市跻身第二梯队,浙江着眼于人才培育,高被引学者不断提升,安徽聚焦设施建设,科学仪器、大装置等建设加速。创新链关联指数当中,城市创新链进一步集聚,可以看到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整个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1万亿增长到1.63万亿元,增长近50%,包括城市之间合作论文数也不断增长。
从空间上看,区域内产业协同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产业跨区域的承接、转移和合作,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长三角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1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下降为0.88和0.42,产业分工协作程度持续深化。
“目前长三角供应链呈现向核心城市集聚的特征。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以及南通供应链总量排名前五,合计129378条,占长三角城市面向全国供应链总量的47.8%。其中南通打破核心城市垄断,供应链数量为14798条。”马璇说。
产业分工的相似与差异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博士的长三角课题研究也和上述报告指数相符。他对记者说,十年间,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在部分领域的相对集聚度数值较为接近,其产业分工相似度较高;但总体而言,三省一市的产业分工侧重领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以江苏、浙江、安徽为参考系,长三角产业分工差异情况波动起伏,产业差异度指数在2016年达到峰值,最低为2013年,总体发展趋势较为平稳。这说明,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制造业分工差异逐步优化。随着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链整体向高附加值攀升,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张宓之说。
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例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在全国占比为70%。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在全国占比达到30%。
前三季度三省一市经济数据也显示出新动能产业带动明显。
例如,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9%,增速高于全市工业13.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42.5%;江苏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5%,比上半年加快3.3个百分点;安徽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浙江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2.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 制图/蒋皓明
(责任编辑:休闲)
-
11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赤峰市中心城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意见》,涉及公积金贷款等12条措施。《意见》提出,调整公积金首付款比例,首套房首付款比例20%,二套房首付 ...[详细]
-
交行副行长郭莽:未对信贷增长安排进行大的调整 预计全年贷款增幅11.8%左右
8月26日消息,今日晚间举行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交通银行副行长郭莽表示,初步统计交行对公项目储备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但考虑到上半年对公信贷增量已占到全年目标的85%,因此相对而言后续有压力,但压 ...[详细]
-
由于企业和消费者支出低于预期,科技(DELL.US)股价下跌。据悉,这家IT巨头下调了其在2023财年的业绩指引,这让分析师对戴尔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谨慎态度。截至发稿,戴尔盘初跌近6%,报45.06美 ...[详细]
-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8月26日,副行长郭莽表示,今年以来交行的贷款保持了较快增长,境内行人民币各项贷款较年初的增幅是8.69%,同比多增1143亿元。目前还没有对全年信贷增长的安排进行大的调整,全年贷 ...[详细]
-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卫东:持续优化金融供给,进一步做好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
2022论坛年会于11月21日至23日在金融街举行,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卫东在会上表示,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上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他指出,一方面,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可能导致外需进一步弱 ...[详细]
-
当水电电力紧缺,多种发电方式开足马力!直击四川电厂一线:员工四班两倒,保障发电效率
今夏以来,四川地区迎来了历史同期最高的极端温度、历史同期最少的降水量、历史同期最高的电力负荷三“最”叠加的严峻局面,电力系统面临着严峻考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四川发电装机1.19亿千瓦,其 ...[详细]
-
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实地了解到,目前园区已吸引40余家氢能产业链企业落户,涉及氢能“制-储-运-加-用”各产业链环节,示范区外侧的海珀尔加氢站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日加氢量达 ...[详细]
-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实习生 许林杰 赵赛欣大学生陈姚化名)向澎湃新闻反映称,今年4月底,她在深圳市升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升学教育)工作人员指引下,隐瞒大学生身份申请了“小恒钱包”的借款分期业务 ...[详细]
-
11月LPR报价利率保持不变 经济学专家:当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专家表示,11月两个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与上月持平,符合预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本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保持不变,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政策利率维持稳定。此外,专家表示,今年 ...[详细]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宁德时代认为,动力和储能产业发展的趋势非常明确,难点是目前资源价格还是比较高。涨价使之前一直称“为上游打工”的宁德时代300750.SZ)重新进入了业绩增长通道。“二季度与客户价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