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中德加快探索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技术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刘文文)2022年是中国再生中国与德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为推动中国与德国和欧洲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工程携手引领全球低碳发展进程,院院议中由中国新闻网主办,士建索非水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外贸联合会协办的德加“东西问·中德气候对话”活动近日以线上形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快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发言时表示,结合技术建议中德加快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中国再生探索与合作。
当天,工程杜祥琬指出,院院议中中国重视气候变化且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士建索非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能源转型,德加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快探如风能和,结合技术但考虑到风能和太阳能有间歇性,中国再生保持社会工业经济所需要的稳定的能源供应、电力供应就离不开储能。
他继续说,德国现在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有1.2亿千瓦,占德国电力装机的二分之一,但发电量只有德国所需电量的四分之一,其根源就在于风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间歇性。为此,中国提出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相结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右上)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右下)。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他指出,氢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能方式。目前氢能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制氢。氢是二次能源,要靠其他能源将其制取出来,应利用非化石能源发展绿氢。但当前较多的手段是煤制氢,要排放二氧化碳,这有违利用氢气的初衷。第二个如何用氢。用氢把不稳定的太阳能、风能存起来,从道理上讲可以走得通,但恐怕还缺乏实践。
杜祥琬说,当前德国风能、太阳能发展强劲;中国风能、太阳能也都超过了3亿千瓦装机,但对中国电力供应实际贡献仍较小。如何把非水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好,产生稳定的、高质量的电力,这值得中德进行更多合作与交流。(完)
(责任编辑:休闲)
- 韩国国产反导系统成功拦截目标 模拟画面公布
- 专家: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事关下半年经济复苏
- 房地产再无“明星职业经理人”
- 易烊千玺个人独资企业简易注销因债权债务被异议
- 早盘:美股继续下滑 科技股跌幅领先
- 罗永浩赌上最后一次创业信用
- 横琴上半年税收大数据:澳资企业税收增超12%,组合式税费政策成效初显
- 【期市盘前要闻精选】国常会: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衡水中学要破除超限、内卷,释放了什么信号?
- 支付宝大额存款需3年提取?不实,因高风险操作受限
- 美国前财长萨摩斯:美联储需强力遏制通胀但衰退的可能性很大
- 异地就医结算政策即将全国统一,专家解读两大亮点
- 80后、90后不爱喝白酒?专家:劣质白酒充斥市场,中高端酒价格让人望而却步
- 中资企业在港投资及科创合作座谈会在京召开